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54)
(2007-03-05 11:52:12)
子曰:君子,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;敏於事而慎於言;就有,道而正焉;可谓好学也已。
杨伯峻:孔子说:“君子,吃食不要求饱足,居住不要求舒适,对工作勤劳敏捷,说话却谨慎,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,这样,可以说是好学了。”
钱穆:先生说:“君子,饮食不求饱,居处不求安,敏捷地做事,谨慎地说话,有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辩正自己的是非,这样可算是好学了。”
李泽厚:孔子说:“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,不追求居处的安逸;做事勤勉,说话慎重,接近有德行的人来匡正自己,这可说是喜好学习的了。”
详解:“可谓好学也已”,是“谓好学也可已”的倒装,“已”通“矣”;“谓”,称为;“可”,恰当、适当。符合什么条件被称为“好学”才是适当的?孔子给出了如下三大标准: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;敏於事而慎於言;就有,道而正焉;
“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”,即“食无求而饱,居无求而安”。所谓“食色,性也”,“食”,指代人的所有欲望;“无求”,不贪求;“饱”,引申为欲望的满足;“居”,在现实中当下的生存条件、环境,不单单指住房,这一点上,海德格尔“诗意地栖居”与之可谓隔代相应;“安”,安身立命。对欲望不贪求才是真满足,对生存的环境不贪求才是真正的安身立命,这是对君子“好学”最基本的要求。如果整天都想着“贪求”,用自己的欲望之眼来观察世界,哪里能看清楚世界?哪里还有“好学”可言?注意,“无求”,不是故意放弃,故意糟践自己,而是根据当下的条件适当的选择。
“敏於事而慎於言”,即“於事而敏、於言而慎”。“敏”,假借为“拇”,大拇指,转义为“印证”的意思;“慎”,通“顺”,顺应。通过当下的事情去印证,使得理论、言论顺应当下的实际,这才是真正的“敏於事而慎於言”。
“就有,道而正焉”,“就”,尽、穷尽;“有”,现实的存在;“道”,使之行道,使现实行“圣人之道”;“正”,指事字,上一表示方向、目标,下足(止)表示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倚地走去,对于儒家、《论语》来说,这方位或目标就行“圣人之道”而成就之;“焉”,于此,在现实中。对现实究底穷源,使现实行“圣人之道”而在现实中成就之,这就是“就有,道而正焉”。
以前的一切解释,都是站在单纯的所谓道德修养角度讨论问题,这只不过些伪道德的把戏。按照这三位的解释调教出来的人,是典型的道德废物。每一个人,都是自足于天地,不需要假设一个上帝或道德的上帝来匡正。在“天地人”的结构中,其道德、行为等,都当下自足地呈现着,连企图摆脱这种当下自足的呈现也只能是当下的,脱离了这个,一切都是没意义的。
缠中说禅白话直译
子曰:君子,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;敏於事而慎於言;就有,道而正焉;可谓好学也已。
孔子说:“闻见学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人,对欲望不贪求从而满足,对生存的环境不贪求从而安身;通过当下的事情去印证,使得理论、言论顺应当下的实际;对现实究底穷源,使现实行“圣人之道”而在现实中成就之,称之为“好学”,是适当的啊。
(待续)
作者:缠中说禅 来源:新浪博客